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汽車作為代步工具,走進了千家萬戶。但是,伴隨著汽車保有量的不斷增加,交通承載負荷,擁堵成為了常態,停車也成為了當下最痛苦的 問題之一。
其實,停車的難題很早就出現了,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停車場進行了數次變身,這些,你知道么?快來漲漲知識吧!
其實在新中國早期基本是沒有停車場的概念,剛開始的出行工具基本靠雙腿,條件好些的人家才有驢車,馬車。到了五六十年代,自行車開始流行起來,但是從保有量來看依舊不多,能騎上自行車的還是少數人。
當時的汽車已經出現,但是屬于公車,隸屬于各個機關單位。這一段時期,交通并不擁堵,停放方便,所以還沒有停車場的概念,因為大多數人依舊是靠走路出行。
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我國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柏油馬路開始全范圍覆蓋,加上國家從各方面支持個人購買汽車的合法性,這時期摩托車和小汽車開始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
隨著汽車和摩托車等機動車數量的增加,出于維護公共秩序的需要,停車場開始出現。
這一時期的停車場大多出現在車站、醫院、學校、酒店等人流量較為集中交通樞紐,有些住宅區甚至都沒有停車位和車庫。
停車場真正開始蓬勃發展是上世紀90年代,城市化興起,農民開始進城,房地產的建設也開始迅速發展。此時的停車場不但緩解城市交通,也是作為安防領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出入口停車收費管理模式逐漸開始出現,這類停車場基本以露天停車場為主,人工現金收費。
進入21世紀后,汽車迎來了大爆發時代,交通擁堵現象開始出現,原來的一些停車場已經難以滿足現代交通秩序,重要的交通樞紐、醫院、商場等開始出現停車難的問題。
此時,大型商場的停車場開始出現,但是原有的老舊小區由于沒有地下停車場,開始出現停車難問題,不少車主開始將車停到路邊,或停在小區有限空間內。
到了2009年以后,原有的停車出入口控制已經完全不能滿足日常的管理需求,出入口設備逐漸走向高端化、無人化發展。
為了緩解用地壓力,停車場逐漸轉移至地下,形成購買房屋時的配套設施。
到了近幾年來,停車管理走向智能化,停車難的問題愈加嚴重,所以各地開始實施搖號、限行等政策來緩解交通壓力,但效果依舊不明顯。
于是各種特色的停車場開始出現,例如:雙層立體式停車位,摩天輪式停車場等,因為條件及成本限制,使用率始終有限,效果有待考證。
雖然現在停車場的設計和管理已經非常完善了,但是車位需求缺口依舊很大,隨著大家對汽車的保護意識,更多的人是希望擁有一個穩定的地下車位,這樣才能保證愛車無后顧之憂。
——————————————————————————————————————————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