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繼續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如今,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規?;?、高質量的快速發展新階段。作為當下汽車產業的最熱板塊,新能源汽車今年一季度逆勢而動,繼續保持增長態勢。據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消息,2022年3月全國新能源汽車零售銷量44.5萬輛,同比增加137.6%,環比增加63.1%。
當減污降碳、綠色出行成為一種新風尚,新能源汽車的優勢自不待言。最近幾年,新能源汽車進入越來越多普通百姓家,成為家庭用車的主力車。
“買了新能源車快一年了,主要是上下班通勤使用。”在深圳工作生活的陳先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平時充電就在公司的園區充,早上到公司之后,停車直接充電,充滿再隨時拔槍,因為都要在公司停一天,所以都順帶充電,方便省心,而且慢充還不傷電池,充幾個小時以上都放心。”
陳先生描述的場景已經是目前大部分私家新能源車主的主要用車充電場景。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時間,在公司園區“隨停隨充”,除了可以滿足日常上下班通勤,還能基本上滿足周末外出的中短途出行。
對于私家新能源車主來說,充電基本上都在長時間停放車輛的目的地完成,包括辦公園區和居住小區。隨著這類車主越來越多,這對于寫字樓等辦公園區和居住社區的充電配套設施來說,是一個快速發展的市場機會。
對此,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簡稱“中國充電聯盟”)信息部主任仝宗旗表示:“未來的發展趨勢是,電動乘用車將以居民區充電為主,公共充電為輔,換電為補充。預計私人充電樁將占新增充電樁的65%,私人充電樁提供的充電量將低于40%。”
與此同時,各地也在發力推動目的地充電的配套設施。以北京市為例,4月1日,北京市正式發布了《北京市“十四五”時期能源發展規劃》。
《規劃》明確要構建以居住地、辦公地充電為主,社會公用快速補電為輔的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網絡,形成車樁相隨、場景互補、智能高效、安全便捷的服務體系。到“十四五”時期末,全市電動汽車充電樁累計建成量達到70萬個。
1. 推動居住區電動汽車停車、充電一體化發展。
研究制定居住區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建設和管理的意見,將小區公用樁納入公用充電設施建設運營補助范圍。建立私樁共享機制,初步形成責任分擔、利益共享、多方參與的建設利用新模式,推動停車、充電一體化發展。
2. 推動單位內部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實現“應建盡建,有序使用”。
2023年底前,延續單位內部公用充電設施建設補助政策,修訂鼓勵單位內部公用充電設施建設辦法,將單位內部充電設施建設及運營情況納入公共機構節能考核內容。到2025年,累計建設不少于5萬根單位內部充電樁,持續鼓勵單位內部充電設施提速降費、開放共享,與居住區充電設施形成互補。
3. 推動社會公用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實現“好找好用”。
加強重點區域社會公用充電設施建設,引導社會公用充電樁合理布局。2023年底前,以提升服務水平為重點,完善充電設施考核體系,建立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社會評價機制。到2025年,累計建設不少于6萬根社會公用充電樁,建成不少于20個充電精品服務示范站。
第三方專業機構預計至2025年,公共樁(含專用)和私人樁保有量將分別達到713.7萬個和632.9萬個,年新增約為222.4萬個和179.4萬個,合計投資規模將達400億元。
到2030年,充電樁市場規模預計將增長30倍。新能源汽車的增長將推進充電樁保有量增長,帶動充電樁行業發展是不爭的事實。
從行業發展的長遠時期看,充電樁從制造、建設到運營服務,將達到萬億元水平。行業專業機構預計,2030年新能源汽車的充電量將達到1600億度/年,僅計算電費和服務費,規模也將達到千億級別。
作為以目的地充電為主流趨勢的園區和社區場景,將是充電量的消耗主體,相關的服務運營費用將成為物業的又一重要收入來源。
未來的停車場設施配置,將圍繞“停車充電有位、高效周轉利用”等方面推進建設,物業收入將包含停車費、充電費、服務費和車位資源占用費等,目前,已有不少物業公司在提前布局停車+充電一體化體系,以迎接未來的發展大趨勢。